101第一次討論會活動   人文研究「史料」運用的基本原則(上)

顏崑陽 教授 主講研究方法  09/08(四)8:30-10:00

 

 

IMG_4421.JPG   IMG_4411.JPG   IMG_4412.JPG         

 

(上) 

一、何謂「史料」?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

  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留傳至今日者。

楊鴻烈《歷史研究法》:

  凡宇宙間可以考察出其「時間性」的事物或現象,都是歷史資料,簡言之,即為「史料」。

在本課程中,我們對「史料」所做的定義是:

  「史料」乃研究者基於歷史意識及歷史認知的指向,由人類往時對宇宙、人生之解釋而形式化所遺留的陳迹中,因研究對象、範圍、目的而加以界定、採擇的資料。

二、人文研究的史料必須依所研究之對象、範圍、目的而進行界定、採擇。以「文學史研究」為例,首先須針對「文學是什麼」、「歷史是什麼」、「文學史是什麼」持有「詮釋性」的基本假定,才能依此假定而採擇適用的「史料」。

三、「史料」的處理,最主要是信度、效度的檢別及選擇:

1、信度:在人文研究中,史料「信度」的確認,乃繫於對史料版本之真偽、優劣的辨識,這是「文獻學」的任務。「文獻學」自清代以來,已形成專門學科,主要任務在於文獻的擇善、勘誤、輯佚、補缺、辨偽、考異。這種研究具有先序性,其成果乃是一切後序性研究的基礎。所謂後序性研究包括文本意義詮釋、各項專題論證、價值評斷等。因此,研究者儘管不是文獻學專家,卻必須具備文獻學的基本知識,以及辨識研究對象、範圍相關史料之信度的能力,才能對史料做出適當的運用。

2、古典人文研究,尤其特別注重「史料」的檢別。古典人文研究的第一手「史料」,多為「古籍」;「古籍」的定義是指辛亥革命之前所刊刻的出版物。其「信度」的檢別,必須注意下列幾個與「版本」有關的辨識基準:

(1)、版本的優劣:

A、古籍版本的品質,包括其內容之完缺、正謬以及校對、刻印之良窳。其優良者為「善本」。「善本」的定義略有歧見;版本學上特重古老的舊刻、舊抄。本課程所謂「善本」,採比較寬鬆的界義,以完足無缺、校注及刻印精良者為「善本」,是否古老舊本,非必要條件。

      B、歷代古籍刊刻之良窳,文獻學多有成果。研究者一方面對版本學要有一般通則性的知識。「古籍」的「版本」指的不是哪個現代出版社所印行,而是古代什麼時期、什麼地方、什麼機構或人物所刊刻?例如宋本、明本、清本,何者為善?何謂「監本」、「經廠本」、「殿本」、「書院本」、「坊本」、「家本」?何者為善?何謂「吳本」、「浙本」、「京本」、「蜀本」、「閩本」?何者為善?何謂「影寫本」( 影抄本 )、「初印本」、「後印本」、「原刻本」、「重刻本」、「覆刻本 ( 複刻本、 翻刻本 )」?何者為善?何謂「雕版本」、「活字本」、「聚珍本」?另一方面對自己研究對象、範圍的史料版本必須做好考察的工夫。依此而慎選其善者而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ily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