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第七次群流會講meeting 2014年5月28日(三) 

主講人:顏樞(東華中文系碩士班三年級)

主  題:《莊子》「作者群體」的「意識型態」對於「養生論」之優先性與知識內容的限定性影響 

 IMG_0380.JPG IMG_0383.JPG IMG_0387.JPG IMG_0388.JPG     

《莊子》「作者群體」的「意識型態」對於「養生論」之優先性與知識內容的限定性影響

(本論文僅為初稿,附註尚未詳盡,只供「群流會講」討論之用)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班三年級 顏樞

 

一、前言

 

  《莊子》成書於戰國中晚期,其作者面對一個征戰頻繁與制度宰制越來越嚴重的社會情境,生命時時缺乏自由,並可能隨時消逝。現今社會已經離開那個時代甚遠,生命的保全不像《莊子》作者所處之戰國時代那麼困難,所以我們回頭閱讀《莊子》文本時,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保全個體生命」的問題;或是將「保全個體生命」這件事的層次看得太低,而僅高談虛靜之心、逍遙之境。

  現當代《莊子》的研究者有能力透過史料看見《莊子》的作者所面對的時代問題,但卻大多忽略這層歷史語境,因此產生對於《莊子》「養生論」的「簡化」和「偏移」。所謂「簡化」,是指將《莊子》的「養生論」說成只是主體內在的「養神」,而忽略進入政治與社會場域之「遊世」的重要性;另外所謂的「偏移」,則是將《莊子》的「養生論」單方面落入醫藥學上的「養形」技術。如此論述者如高柏園:〈論莊子養生觀〉;[1]吳建明:〈莊子養生哲學之修道工夫內涵探究〉;[2]何乏筆:〈養生的生命政治:由于連莊子研究談起〉;[3]呂文智:〈莊子養生觀初探〉;[4]曾錦坤:〈莊子的養生思想〉;[5]劉榮賢:〈《莊子.外雜篇》中的養生思想〉等。[6]

  曼海姆(karl Mannheim)的「知識社會學」是個可以應用的詮釋進路,他直接討論了歷史社會的存在經驗對於「知識內容」的限定性影響,這可用來回答《莊子》為何特重個體生命保全的問題。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理論詳述於其《意識型態與烏托邦》(Ideology and Ultopia)一書,主要探討人類的集體思想受到那些歷史社會因素之制約,並且討論思想和制約因素之間有何種關係,曼海姆說:

 

要強調的第一點是,知識社會學的探討,立意不是始於依序探討單一個人及其思想,然後直接以哲學家方式,繼續探討思想本身(thought as such)的抽象深度。正確來說,知識社會學是致力於了解歷史社會情境中,處於實際背景的思考,從中才逐漸出現個人分殊的思想。[7]

 

在曼海姆書中,時常出現「思想之存在決定」、「知識的社會決定」等句子,[8]這些基本上都是相同意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決定」一詞。「決定」並非指機械式的因果關系,而是一種開放性的複雜網絡,這跟「經驗事實」有關,必須仔細探討人類生存的「經驗事實」,才能確定其生活情境與思想過程之間的關係形式。因此翻譯者通常將這種「知識思想」與「社會存在」的決定關係,譯成「知識的實存性」(existentiality of knowledge),用來避免成為機械式的「決定論」意義;而我們接下來的討論便改以「限定性」或「支撐性」等詞,避開上述「決定論」的意涵。

  曼海姆認為,知識的發展並非完全依照理論的「內在辯證」所推動,他說:

 

在歷史上,認識過程事實上並未依照宇宙內在法則發展,亦即並未僅只依循「事理」,或「純粹邏輯上的可能性」,因而也不是受「內在辯證」(inner dialectic)所驅使。[9]

 

相反地,知識的出現以及發展,大部分是受到各種「非理論性」因素影響,而是來自生命的存在經驗,他說:

 

實際思考的出現與定型,是在許多關鍵點上,受到複雜萬端的非理性因素影響,這些因素與純理論相比對之下,可稱之為存在因素。[10]

 

而知識產生的存在因素當中,最主要便是思想家或群體的「社會處境」與「知識傳統」。社會處境來自思想家的「社會階層」,在同個世代的社會整體之中,「社會分層」是無法避免的差異現象,也是使得各個思想家的社會處境產生異同的最大原因。而「知識傳統」則是打造知識內容的基底,思想家便依照個別的社會處境解釋共同的知識傳統,並因此產生不同的「意識型態」(Ideology),而意識型態則形塑了個別的知識內容。

  我們嘗試使用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之詮釋進路,考察《莊子》「養生論」知識內容的產出與優先性,問題次序如下:(一)考察《莊子》的作者與成書時代;(二)中國古代社會的「階層」研究之檢討與應用;(三)考察《莊子》「作者群體」所處之社會階層狀況;(四)推測《莊子》「作者群體」所屬的社會階層與生活處境;(五)考察《莊子》「作者群體」所接受的知識傳統;(六)導出《莊子》「作者群體」的「意識型態」對「養生論」之優先性與知識內容的限定性影響。

 

二、《莊子》的作者與成書時代之檢討

 

三、中國古代社會的「階層」研究之檢討與應用

 

四、《莊子》「作者群體」所處之社會階層狀況

 

五、《莊子》「作者群體」所屬的社會階層與生活處境

 

六、《莊子》「作者群體」所接受的知識傳統

 

七、《莊子》「作者群體」的「意識型態」對「養生論」之優先性與知識內容的限定性影響

八、結語

 

  我們總結上述幾個社會經驗現象對於知識內容的限定性因素:從戰國時代總體的政治走向來看,自魏國的李悝變法開始,知識分子逐漸受到制度的監察而缺乏自由,並隨著政治權力鬥爭與國家相互侵伐的白熱化,知識分子的生命隨時處於覆墜的邊緣。而位處下層的知識分子因為層層控管的集權化管理,因此感受到更強大的宰制力量,並且因為經常與庶民相處,直接看見政治權力對於人民的壓迫。《莊子》的作者群體是一群下層的知識分子,並且繼承了巫覡文化的知識傳統,而終極關懷大多體現於典範人格之中,於是《莊子》書中「真人」、「至人」、「神人」等繼承了遠古薩滿、巫覡所必須具備的的「醫病」能力與「自由」的精神,便從對付身體的自然疾病,轉而「醫治」政治權力對於個體生命的侵害,教導知識分子如何在人類群聚的必要性之下,悠遊於政治的禁錮之中;因此,就產生了《莊子》特有的「養生論」知識系統。並且,對照其他諸家的思想,「養生論」在《莊子》的思想系統中,明顯具有優先性,幾乎可用「養生」這一觀念與實踐,貫通《莊子》的思想系統。



[1] 高柏園:〈論莊子養生觀〉,《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6期(20116月),頁1-24

[2] 吳建明:〈莊子養生哲學之修道工夫內涵探究〉,《人文研究期刊》第8期(2010年),頁147-169

[3] 何乏筆:〈養生的生命政治:由于連莊子研究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第4期(200812月),頁115-138

[4] 呂文智:〈莊子養生觀初探〉,《中醫藥研究論叢》第10卷第2期(20079月),頁55-64

[5] 曾錦坤:〈莊子的養生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24期(20036月)頁141-164386-387

[6]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中的養生思想〉,《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1期(20007月),頁59-78

[7] 曼海姆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5),頁4

[8] 同上註,頁267

[9] 同上註,頁256

[10] 同上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ily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