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第五次meeting  2012.04.26(四)8:30-10:00  

主講人: 顏崑陽教授     題目:詮釋模型與理論的引藉〉(中)

IMG_6614 IMG_6606 IMG_6601

IMG_6600  IMG_6605
     


---------------------------------------------------------------------------------------

 現代人文學方法論  第十一講

 

  詮釋模型與理論的引藉(中) 

 

()、「模型」乃理論性的建構;但是,它並非純屬主觀虛構的「形式真理」,而必須具有經驗內容。因此,客觀地說,「模型」乃因依於事物存在現象本身,必須符應現象的構成要素、普遍特徵或變化規律。然而,它又是被主觀的思維加以抽象化為概念,並藉符號以表示,故而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所做主觀詮釋的產物。它的功能就是先從某類事物最廣延的範疇,建構一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框架」;然後用以分析、詮釋部分的或個別的事物。因此它的運用乃是演繹性的知識。其是否有效,關鍵就在於此一「模型」的建構,其符應實在經驗現象之程度的高低;以及選擇用在詮釋對象上,其符應程度的高低。

 二、什麼是「理論」?

        ()、「理論」( theory ) 之義,通常與「實踐」相對,指純粹的知識。「實踐」( praxis)則指知識以外的任何「行動」,包括「道德的意志行動」與「技術的應用行動」。而「理論」與「實踐」並非截然為二,乃相輔相成。另外,在現代科學中,「理論」原與確切證明的「事實」及「假設」相對立。而實證的自然科學,則「理論」是解釋「事實」的產物,必須能證明此一「理論」已把握到唯一合乎「事實」的解釋,才能被學術社群所公認而取得「理論」的地位。其內容通常是「一組在邏輯上具有系統關係的命題」。不過,在現代人文研究領域中,「理論」一詞是很寬鬆的用法,通常是指對實在事物加以抽象化而所做普遍概念的系統性表述,內容包括了描述、詮釋與評價。而由於人文知識不可避免相對主觀的立場、視角,而認知的對象也受時間、空間的限定,而有經驗內容的差異。因此,沒有任何一種人文研究的「理論」具有「普遍客觀有效性」,而只具有「相對客觀有效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ily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