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第一次群流會講meeting 2015年9月23日(三) (第二週)
主講人:林盈鈞(台北商業大學副教授)
主 題:修行與文學雙合-論梁寒衣散文中的自然書寫
修行與文學雙合-論梁寒衣散文中的自然書寫綱要
林盈鈞(台北商業大學副教授)
壹∙議題的提出背景---佛教與文學二者如何融會
佛教文學是跨領域的文類∙如何達到佛教思想的深度與語言文字美感的要求,應為創作佛教文學時重要的挑戰。傳統論佛教文學傾向於佛教經論教理如為佛陀應病與藥之藥,而文學乃是達到指引義理奧旨之筏。 基於弘教護教的立場,文學的工具性不言而喻。
但是即使佛教成為佛教文學最終之關懷所在,文學可能只是種策略或修辭,在現當代佛教文學創作中是否自覺將修行與文學寫作二者相合一致的作家或作品?梁寒衣是值得探討的對象。
梁寒衣自稱為半僧,長年深居山林,讀經、修行與寫作。寫作成為了解作者修行經驗之線索。山居修行十多年,以日常所見的自然,形諸文字譜就一闕草木葉歌。
山居詩是佛教文學重要的特色類型之一,僧俗隱於深山,窮究生死,以求解脫。以詩的形式以寄託修行的經驗與體悟,居於山林自然,雲霧之變化、星辰之運轉以及草木蟲鳴,都可能為修行者觸目興發的對象。梁寒衣散文中的自然書寫,承襲山居修行的傳統,而在語言美感的講究,表現不同於傳統的山居寫作的面貌。
就佛教角度而言,佛教面對現當代社會的影響乃積極回應現當代社會問題,生態環境保育的被重視以及以文學傳達對自然的思考,乃形成自然寫作這類次文類的產生。在居於山林以散文為媒介,聚焦自然,關心水流花榭的消息。梁寒衣的小說創作已經受到研究者矚目,但是她的散文關於自然的書寫,相當有特色。
總之藉梁寒衣散文中的自然書寫,主要探討佛教修行與文學實踐兩者結合的樣貌。
貳∙作者所體認與宣揚的佛教義理
梁寒衣廣讀經論,對佛理本就深入有得。在這本以草木葉哥為吟詠與寄託情思之作,需先掌握作者在字裏行間所體悟的佛理。
依循作者在字裏行間所標明的經論與語言,可以先片面推論乃華嚴法界的觀念。蘊含山河大地都是佛性朗現。
參∙如何將修行與自然二者相合?
梁寒衣雖然自稱為半僧∙並宣稱終身將以修行為志,但是對美感的要求有其特色與堅持。
所採用的修辭技巧或結構安排具有對話式的特色,深具藝術審美效果 。
因此梁寒衣,修行體悟日深,卻能夠在書寫時注意謀篇布局。可見佛教修行與文學作品二者之間沒有差異。。
佛教的實踐
山居修行乃是佛教的實踐
在自序中提到書名得自趙州禪師
禪師何許人?趙州從諗禪師(778年-897年),俗姓郝,唐代禪師,南泉普願門下,洪州宗傳人。從諗幼年出家,十八歲時參南泉普願禪師,在其門下二十多年,以「平常心是道」開悟心地。後參訪諸方,行腳不停。八十歲時受請,住趙州城東觀音院,教授後進,名震一時,時人尊稱他為「趙州古佛」。從諗承襲馬祖道一傳下的洪州宗風,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1],因為常以「喫茶去」來接引學人,有「趙州茶」的稱號[2],這也啟發了後世的日本茶道。從諗禪師又擅長以機鋒接引學人,留下許多著名公案[3],常以日常事物作教學手段[4],對於臨濟宗有很大的影響,後世大慧宗杲常以著名的趙州公案來教導後進[5]。
註釋
^ 《無門關》:「趙州因僧問:某甲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州雲:喫粥了也未?僧雲:喫粥了也。州雲:洗鉢盂去。其僧有省。」
^ 《五燈會元》:「師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 《五燈會元》:「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 師曰:『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杉,重七斤。』」
^ 《無門關》:「趙州因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雲:庭前柏樹子。」
^ 《無門關》:「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雲:無。問: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師雲:為伊有業識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