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第六場次群流會講meeting 2016126() 18:30-20:00

主講人:袁仁健(淡江大學中文系)

 題:解嚴後臺灣現代散文選本比較及其文學批評觀念之研究

相片 2016-12-6 下午6 42 34.jpg 相片 2016-12-6 下午6 41 57.jpg 相片 2016-12-6 下午7 20 25.jpg 相片 2016-12-6 下午7 10 28.jpg  

 

一、摘要

  中國古代以至於今,「選本」都是文學批評的重要方式。透過臺灣現代散文的選本,能夠考察出臺灣散文作者、批評家不同的文學觀念。臺灣現代散文的選本,以九歌年度散文選為首,每年均由不同編者選文,由《七十年散文選》[1]至《九歌104年散文選》[2]止出版三十本,間接影響文學「典律」形成。解嚴後臺灣現代散文的選本出版數量增加,當中不少選者對現有的臺灣現代散文選本不滿,企圖以其選本呈現不同的文學批評觀念。例如聯合文學出版《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3]向陽在序言批判各選本多以「感性」為「標準」,麥田出版《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4]黃錦樹在序言直指編書是對現有選本不滿。本計畫擬觀察解嚴後臺灣現代散文的重要選本、詮釋其序言和選文,並參考相關著述,以作比較;同時透過選本比較,歸納不同類型的作品數量、比例,以探討臺灣解嚴後散文選本文學批評觀念的涵義及其轉變;透過選文的比對,參照臺灣文學史的發展及古今學者的相關論述,試圖分析臺灣解嚴後具代表性的現代散文選本之文學批評觀念。

關鍵字:臺灣;現代散文;散文選本;文學批評

二、研究動機與問題的導出

  一九八O年代,臺灣解嚴,外有政治改革的社會轉型、經濟發展的都市化,內有鄉土主義的提倡、副刊雜誌的興盛、各種文學獎的設立,促成散文家自由創作,勇於寫出不同題材、風格的散文,呈現百家爭鳴的景況,正如陳義芝所說:「一個類似先秦諸子的時代終於來臨了。」[5]  

  臺灣解嚴後的創作、出版環境相對自由、開放,臺灣的現代散文選本也得以百花盛放,除了極具份量的九歌年度散文選,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6]、周芬伶、鍾怡雯編《散文讀本》、[7]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 Ⅰ 1970 ~ 2010》、《台灣天下散文選 Ⅱ 1970 ~ 2010》、《天下散文選 Ⅲ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8]、 向陽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一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二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三部、蕭蕭編《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9]、黃錦樹、高嘉謙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等散文選本,都呈現了不同的文學批評觀念。

  須文蔚《臺灣文學傳播論》論及:「舉凡:書籍出版、雜誌編輯、戲劇劇本挑選刊行上,無可不見守門行為產生一種『無聲』的文學評論與價值判斷。……事實上,一個卓越的編輯人,是可以掀起文學風潮的。」[10]及「臺灣作家的班底組成並不是以文學社團為主,而是以媒體為核心,曾經擔任過編輯的作家幾乎達到五成。透過媒體展現詮釋權,或是藉由編輯文學大系、合輯、選集建構文學典律,展現集體的影響力,是臺灣文學傳播的一項特質。」[11]臺灣現代文學選本是編輯提供守門的功能,經由編輯不同的選文視域,建構出散文的典律。文學選本選文的同異,可說是不同文學批評觀念的對話、衝突。

  鐘怡雯在《天下散文選 Ⅰ 1970 ~ 2010》序言提及:「在還沒有出現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台灣現代散文史》學術性論著之前,各種臺灣現代散文選集便成為另類的臺灣散文史藍圖。」[12]文學批評必然來自文學創作;有文學創作才有文學批評。同時,各殊的文學觀念與選文視域,會編輯出不同的文學選本。臺灣解嚴後的散文選本漸多,其中以九歌年度散文選最為重要,由《七十年散文選》至《九歌104年散文選》止出版三十本,成為散文「典律化」的主流。同時,解嚴後不少臺灣現代散文選本呈現出不同的文學批評觀念,與這一主流差異頗大。

  向陽主編聯合文學《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在序言中既批判了各選本多「以『感性』為『標準』」[13];則相對的,他希望以此「金典」的選本呈現具有歷史、文化、生活之批判、論述和「知性散文」,而與主流的「抒情散文」並列和對話。二O一三年,向陽在〈重返與跨越:台灣當代散文的未竟之路〉一文,嚴厲批評了臺灣散文選本偏頗的選文傾向:「台灣當代的『文學散文』就告別了敘事和論述、拒絕了批判和議論;台灣當代散文缺乏歷史的、哲學的、政治的內容,抗拒(或害怕)知識的、思想的、權力的討論。即使這些書寫仍在書寫場域上,但不被看到,不被選入文學選集,所以也就不存在;即使當代散文家的書寫也不限於抒情、小品、感性、小我,但散文家還是拿著『非散文』的尺,將之割棄於散文集之外」。[14]陳德錦指出此一批評的對象:「幾乎可以肯定是台灣九歌出版社印行的那一套」[15]

  雖然向陽批評九歌年度散文選選文偏頗,但在鍾怡雯主編《九十四年散文選》的序言中,就強調散文論理乃古典傳統,並指出現代書寫此類文章的難處:「在『有所為而為』這個大前提之下,散文很容易變成骨頭,食之無味。於是展現見解和個人化的主觀知識,並且絕無令人「啃論文」生硬之感的知識散文,遂成為難能可貴之作。」[16]她亦在《100年散文選》序言中說:「原來以為可以選入一兩篇論點精闢、文字可讀的社論,以彌補雜文的缺憾。然而我讀到的社論果真以『論』為主,文學的質感大多不是重點,缺乏情感的潤澤,太乾澀冷硬,離散文畢竟遠了些 。」[17]鍾怡雯極欲編選議論批判的文章,卻無法選出佳作。這表示在她的文學觀念中,也重視這種傳統的議論性散文;但是在她選文的視域中,臺灣散文界卻欠缺這一方面的創作成果。即使有,也並不合乎「散文」的藝術標準。

  在此之外,黃錦樹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序言中點名批評不同的臺灣現代散文選本:

坊間已有多種現代散文選(有的直接就是為了教學而編的),為什麼我們還要再編這麼一本以教學為目的的散文選?理由再簡單不過,對既有的選本不太滿意。這裡不擬詳細討論各選本間的優劣得失,但從各選本所收作者、篇章的差異來看,可能所有動念編散文選的人對既有的選本都不太滿意。其中《天下散文選》最為齊備,但分量有三冊之多,就一學期的散文課來說,未免太多;對學生來說也是過重的負擔。《散文教室》(初版2002)只取12   家,取樣過窄,而且十多年後的現在,對那12家中某幾家的代表性,也不免令人有所懷疑。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二魚的《散文讀本》(2002),取34 34篇,因人選文,卻又過於「一視同仁」,或因循舊慣。顏崑陽編的《現代散文選.續編》(2002)收2444篇,因部分其他名家早被收進同一出版社的《現代散文選》,而這24家中,有的名家不常見於其他選本,也非新人,蠻奇怪的。有的選本似乎比較注重本土,選的文章與眾不同。《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2005)是較新的選本,收3535篇,收的篇章有的也是「見仁見智」。觀察各家選本,選人選文雖有所重疊,差異還是不小。[18]

  黃錦樹認為「可能所有動念編散文選的人對既有的選本都不太滿意」,他對現今存有的臺灣散文選本不滿,如《散文教室》[19]、《散文讀本》、《現代散文選.續編》、《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等,因此主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企圖呈現出不同的散文選本,建構新的文學批評觀念。

  本計劃以臺灣解嚴至今為研究範圍,原因正如顏崑陽在《現代散文選.續編》序言說:「一九八○年代以來,臺灣漸從眠火山的狀態甦醒,不管外在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現象,或內在的認知、價值意識,都產生爆裂性的變化。相較於前幾個內裹騷動而表面穩定的年代,一九八○年代之後的臺灣,演變到現在,已幾乎蛻化為另一個異質的社會了。」[20]社會鉅變,也是文學鉅變,散文創作多元開放,選本呈現了不同的文學批評觀念,正如上文提及的向陽、黃錦樹等人,提出了對解嚴後臺灣現代散文選本不同的看法,並以主編散文選本為其文學批評觀念之實踐。

  周芬伶、鍾怡雯編的《散文讀本》〈緒言〉裡提到「散文選本既要關照文學史的流變,又要涵括多樣題材,又要是新的,在編選上實難以面面俱到……事實上,也沒有哪本或哪套選本可以客觀的呈現『散文全貌』。」[21]散文選本篇幅有限,編者必然因應自身的文學批評觀念作出取捨,而這一種取捨就是文學批評觀念之實踐。由此分析,正可從選文之類型、異同比較,反窺編者的文學批評觀念及其特色。解嚴後臺灣現代散文選本呈現出不同的文學批評觀念,彼此互補、抗衡,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

  經過初步的閱讀,除去主題式的散文選本例如《臺灣宗教文選》[22]、《臺灣花卉文選》[23]等,本計劃目前擬以解嚴後臺灣七十六年至今的九歌散文年度選、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陳義芝編《散文二十家》、周芬伶、鍾怡雯編《散文讀本》、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 Ⅰ 1970 ~ 2010》、《台灣天下散文選 Ⅱ 1970 ~ 2010》、《天下散文選 Ⅲ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 向陽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一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二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三部、蕭蕭編《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阿盛編《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上冊)》、《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下冊)》[24]、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一至四(導讀新版)[25]、凌性傑、楊佳嫻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26]、黃錦樹、高嘉謙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九種散文選本為主要研究對象,企圖呈現出各種散文選文學批評觀念之異同。

  依上面所羅列的選本為據,我們要探究的問題是:這幾種散文選的文學批評觀念為何?他們各自呈現出怎樣的選文視域,有什麼差異和特色?又在什麼因素條件之下,導致臺灣現代散文選本出現不同的文學批評觀念?這幾種文學批評觀念如何互補不足?本計畫擬從以上具代表性的散文選本,解答上述問題。

三、文獻回顧與評述

本計畫所要研究,解嚴後臺灣現代散文選本比較及其文學批評觀念之研究的相關文獻,可分直接資料與間接資料。直接資料即直接與「解嚴後臺灣現代散文選本比較及其文學批評觀念之研究」主題有關的材料,將其收集完備,並予以詳閱,恰當運用。間接資料,即只是為本研究作一「支援」、「參照」,如文學史史料、選本研究之方法論參考材料等,擇要介紹。

(一)直接資料

臺灣現代散文選本之研究材料範圍,以解嚴後七十六年至今的九歌散文年度選、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陳義芝編《散文二十家》周芬伶、鍾怡雯編《散文讀本》、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 Ⅰ 1970 ~ 2010》、《台灣天下散文選 Ⅱ 1970 ~ 2010》、《天下散文選 Ⅲ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 向陽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一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二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三部、蕭蕭編《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阿盛編《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上冊)》、《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下冊)》、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一至四(導讀新版)》、凌性傑、楊佳嫻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黃錦樹、高嘉謙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九種重要散文選本做為代表性的研究對象

  首先針對直接資料略作說明。九歌年度散文選由林錫嘉主編《七十年散文選》開始,到袁瓊瓊主編《九歌104年散文選》為止,共34本,每年皆由不同的散文家選出一年間出色的散文,質量俱備,對臺灣散文史建構極有決定性之影響。本計劃雖以解嚴至今為一斷代,但解嚴前之九歌年度散文選仍列入重要之參考資料,以掌握九歌年度散文選整體之流變。

  楊牧編《現代散文選》[27]於一九八○年代年代初出版,選文五十四家,一五八篇。起於周作人,終於童大龍,反映了從大陸新文學運動時期開始,跨海以至臺灣一九八○年代初為止,未能反映解嚴後臺灣散文的鉅變。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選文二十六家,四四篇,由董橋始,張惠菁結,篇幅雖小於前者,但頗能具體而微地呈現1981年至2002年臺灣現代散文的常體與變貌,並在〈前言〉提出「莊嚴而自主的創作,仍然是我們所堅持的文學理念,也是我們品鑒作家作品的主要尺度」的文學批評觀念[28]

  陳義芝編《散文二十家》,收陳列奚松蔣勳顏崑陽高大鵬廖玉蕙阿盛古蒙仁小野曾麗林文義林清玄陳幸蕙孫瑋芒周芬伶劉克襄夏曼.藍波安莊裕安簡媜王家祥二十位散文家之散文。陳義芝尚有《散文教室》,原是1994年出版的《簷夢春雨──當代台灣十二大散文名家選集》,於2002年更名再版為《散文教室》。因陳義芝其後於1998編《散文二十家》,內容包含更廣,更能呈現其文學批評觀念,故取之為主要研究選本。

  周芬伶、鍾怡雯編《散文讀本》,以散文教材為目的編選,共收三十四篇,三十四家,由梁實秋至鍾怡雯,〈緒言〉提及:「我們的編選原則是人選優先,再選其代表作。以其能代表不同的美學價值和時代意義為考量,因此從梁實秋的小品文以降,包括憶舊、親情、飲食、運動、自然寫作等題材不一而足。」[29]由此可見他們選文的方法,以及企圖呈現臺灣散文特色。

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 Ⅰ 1970 ~ 2010》、《台灣天下散文選 Ⅱ 1970 ~ 2010》、《天下散文選 Ⅲ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前兩本為主要研究對象,共收六十四篇,其中王鼎鈞、余光中、楊牧、張曉風、簡媜五人各收錄兩篇,共五十九家。序言〈台灣散文史的另一種讀法〉言:「《天下散文選 :1970 ~ 2010台灣》的編選策略,即是透過一個隱形的散文史架構,精選出六十四篇散文佳作,從梁實秋(1901~1987)到黃信恩(1982~),跨越台灣現代散文創作的每一個世代,涵蓋各種重要的主題,讓讀者透過精彩的文本研讀,勾勒出台灣散文近四十年來的發展脈絡。」[30]序言並歸納出懷舊、都市、佛法、生態、旅行、飲食、自傳、家族八種主題,非常具體。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共三部,選文範圍自一九二○年代至二十世紀終,全面而多樣地展示臺灣各階段、各年代重要散文家的文章。第二、三部為主要研究對象,序言〈艱苦而愉悅的旅行〉引用羅蘭.巴特、劉大杰、鄭明娳和魯迅的論說,提出「具有歷史、文化、生活思考的批判、論述」的散文觀,並自白:「我的企圖是,在起自一九二○年代的台灣近百年散文創作中,有沒有可能脫出歷來的散文選集編選鐵律,選出一套如實反映二十世紀台灣散文書寫領土的文選?這樣的文選,不預設散文一定要是美文,不預設散文非得獨抒性靈,不預設散文的既有類型……散文不能只是小擺設,散文不能只有塗脂抺粉……」[31]向陽非常不滿現有臺灣散文選本選文的偏廢,引用中西文學家的理論,透過散文選本建講出自己的文學批評觀念。

 

  蕭蕭編《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共收三十二家,三十二篇,並在導言〈從生活現實的寫真到生命境界的提昇〉提出散文的「真實之美」、「開放之美」、「素樸之美」和「滋味之美」,並指出「《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期望可以見證臺灣現代散文實用美學的完整實踐」[32],為這散文選本特別的文學批評觀念。

 

  阿盛編《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上冊)》、《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下冊)》,以散文家為單位,共收三十家,篇幅頗大,甚具份量。序言〈胸中自有千里千山千水〉言:「據此三十家典型,可以延伸大觀戰後出生兩世代的散文寫作概況與成果,代表性當是足夠。」[33]

 

  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一至四(導讀新版)》,選本範圍由1989年至2003年,四卷共收74年散文家作品,數量龐大,除了九歌年度散文選外,最能具體呈現臺灣散文家的多元。

 

  凌性傑、楊佳嫻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五個主題,成長、情感、飲食、移動和文化抒寫,收三十五家散文名作讀本。楊佳嫻序言中提及:「爛人有道,雜種有理,浮光裡是寂寞的書纏綿的人,拌干絲,削蘋果,有寫詩的漁夫,有買《山海經》的老嬤嬤,寫內衣的寫月經的,要回家的要出門的,被啟蒙和終於幻滅的……都是從生活出發,刺激浸潤之餘,非寫不可,自然流露,廣大而且親切,適合吳爾芙定義的『普通讀者』──『讀書,是為了自己高興,而不是為了向別人傳授知識,也不是為了糾正別人的看法』。」[34]主張貼近生活,屬於大眾的散文選本。另外,吳岱穎、凌性傑編《青春散文選》[35]與此選本相似,故擇其份量較重者作主要研究材料。

 

  黃錦樹、高嘉謙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始於臺靜農,終於80後出生的言叔夏,共收三十家,三十九篇,序言〈力的散文,美的散文〉提及:「抒情散文以經驗及情感的本真性作為價值支撐,它其實是受文類界限的保護的。散文課或散文選的功能之一,則是保護那界限。當然,抒情散文不過是散文之一端,在那之外,還有寬廣的領地。在中文現代散文的開端,大師巨匠以兩個詞語命名它──小品文,雜文──其實是命名了它的彈性。彈性取決於它的網能撒向多大的對象世界」[36],並提倡「魯迅《野草》的後裔」的散文,而且自覺地維護散文本真性,「原本考慮收吳某的兩篇文章,後來發現她不斷的用小說的技藝進出文學獎散文組,不足為訓。那涉及寫作的倫理問題,不容輕忽。這也是散文課的倫理面向:必須設下界限」[37],盡見他對文學批評觀念建構的自覺。

 

    筆者另外參考多本臺灣散文選本,例如《散文教室》、《臺灣現代散文精選》[38]等。由於與上述散文選相似,故未列為主要研究對象。許達然編《臺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1)》、《臺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2)》,因選文只及解嚴後一年,加之已有不少論文論及其特色,故並未歸入主要討論材料。這些散文選本皆使筆者對臺灣散文的發展有更多認識,同時也更能掌握現代散文選本的多元性。

 

  其次,在前行學者對現代散文的著作,主要參考鄭明娳教授的《現代散文》[39]、《現代散文縱橫論》[40]、《現代散文類型論》[41]、《現代散文構成論》[42]、《現代散文現象論》[43]四本,針對臺灣散文發展作一詳盡分析、討論。鄭教授對散文的分類,大分為二,一是以內容功能的特質而形成的主要類型,下分情趣小品、哲理小品、雜文三類;二是以特殊形構而形成的個別類型,如日記、書信、序跋、遊記、傳知散文、報導文學、傳記文學等,對筆者極具啟發。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44]及《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45],前者專論臺灣近半世紀(1949-2005)女性散文的發展與流變,從現代散文的義界、中國/臺灣現代散文史的範疇劃定,到五十餘年來臺灣重要女性散文作家/作品的重新評估。後者多篇散文書評及對臺灣散文界整體之評論,提供了一個學者專業的切入面。

 

  黃錦樹《論嘗試文》[46]共收長篇論文十四篇,及書評、書序之類的文學隨筆十八篇;議題主要環繞現代散文、抒情傳統、中文現代主義文學等議題。多篇論文論及散文,例如〈論嘗試文: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面具的奧祕:現代抒情散文的主體問題〉,對筆者對現代散文發展有更深入之了解,也更能掌握《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的文學批評觀念。

 

  鍾怡雯《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Ⅰ》和《后土繪測:當代散文論Ⅱ》,收錄多篇散文評論,既有個別書評,也有整體論述。除了加深對散文發展、評論的了解,更能掌握《天下散文選 Ⅰ 1970 ~ 2010》、《台灣天下散文選 Ⅱ 1970 ~ 2010》、《天下散文選 Ⅲ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之選文視域。

 

  學位論文方面,本計劃的前行研究不多,主要參考蔡明原〈八○年代現代散文中的台灣圖像—以九歌與前衛年度散文選為研究對象〉[47],孫于清〈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48]、吳孟昌〈八O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雜語性〉[49]以及陳建宏〈台灣年度散文選集研究(1981-2001)[50]。〈八○年代現代散文中的台灣圖像—以九歌與前衛年度散文選為研究對象〉,以臺灣現代散文的地方性書寫,並以九歌與前衛年度散文選作一比對,有不少值得借鏡之處。〈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探討九歌年度散文選緣起,並以前衛年度散文選作一比對,研究編選的權力操作、散文選的影響力等,分析詳盡。〈八O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雜語性〉,分析八○年代散文年選編者形塑的散文觀,並以九歌版、前衛版、希代版年度散文選作一比對,內容詳實。〈台灣年度散文選集研究(1981-2001)〉,亦以九歌版、前衛版、希代版年度散文選比對,並分析編者的文學批評觀念,非常值得借鏡。

 

  以上四篇論文,研究範圍皆未延伸至近年的臺灣現代散文選本,只限於前期九歌版、前衛版、希代版年度散文選的研究,因此面對解嚴後許多臺灣現代散文選本的百花盛放,並未有相關論文填補此一散文論述之空缺。這是本計劃希望能夠補足解嚴後臺灣現代散文選本欠缺,以期呈現更具時代性的臺灣現代散文選本比對論文。

 

  期刊論文方面,主要參考林淇瀁(向陽)〈重返與跨越-台灣當代散文的未竟之路〉,引述中國古代散文分類以至朱光潛、魯迅的論述,批評了臺灣主流「重感性而輕知性」的散文觀,並提出三種新的可能,歷史散文和哲學散文的重返、時代性和社會性的加強、文類再擴大與再跨越。顏崑陽〈二十一世紀台灣現代散文首途的景象〉[51] 、〈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52]、〈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53]等文。這些論文,都讓筆者更加理解臺灣散文背後的理論基礎。

 

(二)間接資料

 

本計畫相關的文學史方面,以專書為主要參考資料。周作人著《兒童文學小論︰中國新文學的源流》[54]。這本專書使筆者對現代文學史有概括的掌握,並加以印證臺灣現代的散文發展。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55],是臺灣文學史上首部有系統之文學史著作。陳芳明著《台灣新文學史》[56],為一極具份量的臺灣文學史著作。這二本專書讓筆者能夠大致了解臺灣文學史的流變。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57],則為筆者開拓了對臺灣文學史的另一視野,也能更了解臺灣文學發展的複雜性。

 

  上述的文獻回顧與評述,使筆者更加全面地理解解嚴後臺灣現代散文選本的差異性,並由此反窺不同編者的文學批評觀念。不同的文學批評觀念,從臺灣現代散文的眾多文本取捨,並建構出不同的臺灣現代散文選本。一九七○年代至一九八○年代,外有政治改革的社會轉型、經濟發展的都市化,內有鄉土主義的提倡、副刊雜誌的興盛、各種文學獎的設立,致使多元的臺灣現代散文出現,多元創作促使不同的文學批評觀念逐漸成形;終至解嚴之後,自由出版,許多各具特色的臺灣現代散文選本出現於文學世界。

 

   探討解嚴後臺灣現代散文選本的比較,了解不同的文學批評觀念,可以從不同文學視域的調適、互補,以得出更健全的文學批評觀念。本計畫透過以解嚴後七十六年至今的九歌散文年度選、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陳義芝編《散文二十家》周芬伶、鍾怡雯編《散文讀本》、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 Ⅰ 1970 ~ 2010》、《台灣天下散文選 Ⅱ 1970 ~ 2010》、《天下散文選 Ⅲ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 向陽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一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二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三部、蕭蕭編《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阿盛編《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上冊)》、《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下冊)》、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一至四(導讀新版)》、凌性傑、楊佳嫻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黃錦樹、高嘉謙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九種重要散文選本做為代表性的研究對象分析詮釋,歸納、分類,比較選文異同,參考其他相關文獻,了解不同的文學批評觀念,以期解答上述所提出的問題,達到所擬定的研究目的。

 

[1]      林錫嘉編:《七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

[2]      袁瓊瓊編:《104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6年。

[3]      向陽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4]         黃錦樹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

[5]      陳義芝編:《散文二十家》,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頁11

[6]    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臺北:洪範書店,2002年。

[7]      周芬伶、鍾怡雯編:《散文讀本》,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8]      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 Ⅰ 1970 ~ 2010》、《台灣天下散文選 Ⅱ 1970 ~ 2010》、《天下散文選 Ⅲ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9]      蕭蕭編:《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臺北:三民出版社,2005年。

[10] 須文蔚著:《臺灣文學傳播論》,臺北:二魚文化,2009年,頁49

[11] 須文蔚著:《臺灣文學傳播論》,臺北:二魚文化,2009年,頁104

[12]    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 Ⅰ 1970 ~ 2010》,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頁1

[13]     向陽編〈艱苦而愉悅的旅行〉,《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頁14

[14]    林淇瀁著:〈重返與跨越-台灣當代散文的未竟之路〉,《新地文學》,第23期,2013年,頁43

[15]    陳德錦著〈香港當代「大散文」淺論——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後的散文為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9年,頁89

[16]    鍾怡雯編,〈散文浮世繪〉,《九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2006年,頁15

[17]  鍾怡雯編,〈逆時代之流而上〉,《一○○年散文選》,臺北:九歌,2012年,頁12

[18]  黃錦樹編:〈力的散文,美的散文〉,《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頁3

[19]  陳義芝編:散文教室》,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20]  楊牧、顏崑陽編:〈前言〉,《現代散文選‧續編》,臺北:洪範書店,2002年,頁2

[21]    周芬伶、鍾怡雯編:〈緒言〉,《散文讀本》,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頁9

[22] 康來新、林淑媛編:《臺灣宗教文選》,臺北:二魚文化,2005年。

[23] 凌拂編:《臺灣花卉文選》,臺北:二魚文化,2003年。

[24] 阿盛編:《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上冊)》、《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下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25] 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一至四(導讀新版)》,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

[26] 凌性傑、楊佳嫻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臺北:麥田出版,2013年。

[27]       楊牧編:《現代散文選》,臺北:洪範書店,1981年。

[28]  楊牧、顏崑陽編:〈前言〉,《現代散文選‧續編》,臺北:洪範書店,2002年,頁9

[29]    周芬伶、鍾怡雯編:〈緒言〉,《散文讀本》,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頁9

[30]    鍾怡雯、陳大為編:〈台灣散文史的另一種讀法〉,《天下散文選 Ⅰ 1970 ~ 2010》、《台灣天下散文選 Ⅱ 1970 ~ 2010》、《天下散文選 Ⅲ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頁1

[31]    向陽編:〈艱苦而愉悅的旅行〉,《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頁16

[32]    蕭蕭編:〈從生活現實的寫真到生命境界的提昇〉,《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臺北:三民出版社,2005年,頁12-13

[33]    阿盛編:〈胸中自有千里千山千水〉 ,《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上冊)》、《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下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頁13

[34] 凌性傑、楊佳嫻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臺北:麥田出版,2013年,頁16

[35] 吳岱穎、凌性傑編:《青春散文選》,臺北,三民,2013年。

[36]  黃錦樹編:〈力的散文,美的散文〉,《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頁5

[37]  黃錦樹編:〈力的散文,美的散文〉,《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頁6

[38]    阿盛編:《臺灣現代散文精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39]     鄭明娳著:《現代散文》,臺北:三民出版社,1999年。

[40]     鄭明娳著:《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41]     鄭明娳著:《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42]     鄭明娳著:《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43]     鄭明娳著:《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44] 張瑞芬著:《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

[45] 張瑞芬著:《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46] 黃錦樹著:《論嘗試文》,臺北:麥田出版,2016年。

[47]     蔡明原著:〈八○年代現代散文中的台灣圖像—以九歌與前衛年度散文選為研究對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48]      孫于清著:〈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49]  吳孟昌著:O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雜語性〉,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6月。

[50]      陳建宏著:〈台灣年度散文選集研究(1981-2001)〉,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51]    顏崑陽著:〈二十一世紀台灣現代散文首途的景象〉,《文訊雜誌》,280期,20092月。

[52]   顏崑陽著:〈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第三十五期,20051月。

[53]     顏崑陽著〈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2007年,頁1516

[54]     周作人著《兒童文學小論︰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

[55]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年。

[56]    陳芳明著:《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

[57]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ily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